无机砷作为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有毒重金属化合物,因其强毒性和致癌性,成为食品、饮用水及环境监测领域关注的重点对象。在食品加工中(尤其水稻、海产品等),环境污染(如工业废水、农药残留)可能导致无机砷的积累;在饮用水安全评估中,无机砷超标会对人体造成急慢性中毒风险。因此,无机砷检测是保障公共健康和环境安全的关键技术手段,广泛应用于质检机构、环保部门、食品企业及科研院所。
针对不同场景,无机砷检测通常包括以下核心项目:
1. 食品中无机砷含量检测:重点针对大米、藻类、水产品等易富集砷的食品,区分三价砷(As³⁺)和五价砷(As⁵⁺);
2. 饮用水及水源检测:评估总砷及无机砷形态分布,确保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3. 土壤和沉积物检测:监测工农业污染区域的砷迁移转化规律;
4. 生物样本检测:如尿液、血液中无机砷代谢产物的分析,用于职业暴露评估。
检测方法的选择需根据样本类型和精度要求确定:
1. 原子荧光光谱法(AFS):通过氢化物发生装置分离无机砷,配合原子荧光检测器定量,灵敏度高(检出限可达0.01 μg/L);
2. 液相色谱-原子荧光联用法(HPLC-AFS):可区分不同价态的无机砷,适用于形态分析;
3.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具备多元素同时检测能力,适合复杂基质样本;
4. 分光光度法:利用银盐或钼蓝显色反应,设备成本低但灵敏度相对较弱。
国内外主要标准体系对无机砷限值及检测方法均有明确规定:
1. 中国国家标准:GB 5009.11-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总砷及无机砷的测定》规定了食品中无机砷的检测流程;
2. 美国环保署标准:EPA Method 7063(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法)用于环境样本分析;
3.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17294-2(ICP-MS法)适用于水质检测;
4. 限量标准:WHO规定饮用水中无机砷限值为10 μg/L,我国大米中无机砷限量为0.2 mg/kg(GB 2762-2022)。
实际检测中需严格遵守样品前处理规范(如微波消解、低温萃取),并采用加标回收、质控样比对等方法确保数据准确性。随着检测技术的发展,形态分析技术和快速检测设备正逐步提升无机砷检测的效率和可靠性。